為了生存,我們的身體必須需要營養和能量。因此,大腦有一個專門控制食慾和飢餓的系統傳遞信號到大腦,好讓身體知道何時飢餓和何時飽腹感。但是,許多相互關聯的因素會影響這個基本食慾和飢餓系統的功能和整體的飲食行為。
這些因素包括:
- 神經生理學因素
- 個性、心理與認知因素
- 社會文化及社會心理因素
- 外部環境因素
這些相互關聯因素,發揮個人相互聯繫而又複雜的飲食行為的作用。如你想具有營養和能量平衡又或想曉得如何控制體重,必須清晰了解到看似簡單的個人食物選擇和飲食行為,其實是受著一些複雜因素影響著。
因此,想知道為何我們不受控制地吃?怎樣才能改變不受控制地吃?什麼方法有效地幫助管理飲食行為?就要清晰了解這些相互關聯因素,利用當中的原理去解決飲食行為上的問題,才能成功減肥和長遠保持理想體重。筆者會在未來的文章中廣泛地探討這些因素。今期先敍述有關神經生理學因素。
神經生理學因素
大腦和身體有很多生物機制相互作用影響代謝和飲食行為,當中包括:
- 遺傳因素
遺傳可能有傾向影響某些代謝和飲食行為。例如,遺傳因素可能影響個人感官包括味覺,嗅覺和視覺,導致對某些食物喜好與不喜好。個別遺傳可能會令我們有某些飲食行為的差異,而且可能會有申延性,但亦可以通過內部和外部刺激而有所修改。
- 飢餓和飽腹信號系統
飢餓和飽腹感的感覺主要是依賴腦和腸的連接並通過內分泌神經系統和迷走神經的迷走神經元互相通訊。這系統通常被稱為“穩態”系統(homeostatic” system),是監視血液中的脂肪和能量水平。
理論上,當身體正處於能量平衡時,或穩態的狀態下,當代謝有所需要時,系統會給予大腦飢餓的信號,但當身體代謝需求已滿足時,系統會給予大腦信號飽足感。負責這飢餓和飽足信號的互動作用激素包括生長素(grehlin)是引起食慾或飢餓信號,而瘦素、胰島素和肽(peptides),例如:CCK和肽YY,是引起飽足感信號的。
實際上,許多因素和行為可以影响飢餓和飽足信號信號系統,並導致暴飲暴食,尤其是大腦的獎賞系統,有著重大的影響。
- 大腦的獎賞系統
當你吃可口的食物(例如甜食、零食和煎炸食物)時,會觸發大腦的〝獎賞系統“,增加食用這類食物的慾望,主要控制此系統的神經化學傳遞訊息是多巴胺和生長素發揮作用。
研究表明,這〝食物獎勵制度“影响暴食或飲食行為比“穩態”系統(homeostatic” system)來得更強大。這〝食物獎勵制度“還能適應不斷變化的行為。
一個人越是吃可口或愉悅的食物時,從初試只是簡單經歷和感受,越吃得多,之後大腦就期待這種獎勵反應就越來越強,越想吃更多這些可口的食物。因此,各種可口食物能刺激增加多巴胺和增加吃這些食物的慾望。這可能會導致增加這些食物攝入量。
隨著時間往後,由於食物獎勵制度適應了,就顯得越來越嚴重,就越來越吃得更多,因為多巴胺的反應也越來越不敏感(less sensitive)了,並需要更多食物來觸發這獎勵。但必須注意的是,每個人的飲食獎勵程度反應各有不同。
還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除了食物有刺激大腦的獎賞系統外,還有許多其他方面會刺激大腦的獎賞系統。這些範圍可以是聽覺享受音樂或看藝術等。
以上文章取自筆者雅虎健營秀身專欄